这样一来,他的光伏电站不能发电的时候,他可以从国家电网买电,电力充足的时候,他就可以把电卖给国家电网。
可政府能补贴的项目远远少于一哄而上的需求。根据《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显示,到2015年太阳能发电将达到15GW,比原目标高出50%。
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电站的维护成本会越来越高。仅从今年3月以来,就有超日太阳(002506.SZ)、向日葵、ST申龙(600401.SH)等7家A股光伏上市组件企业宣布开始投资光伏电站。与此同时,政府应该加强调控,防止光伏电站市场的无序发展。让光伏厂商们重燃希望的是,处于下游光伏电站的国内市场在多个政策利好下开始启动。技术上的障碍尽管不大,但电站建设需要大量不同行业的专业人才,比如电气设计、结构设计、造价测算、土建设计、土建施工、项目融资等专业人才,多专业多学科的组织、分工、协调难度更大,一般组件生产企业很难做到这一点。
尽管此前力诺已有多个大型光伏电站建成,但并未将此作为企业的主营业务。目前,光伏电站的行业利润率一般在8%~12%。国家电网这一决定将很可能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从两方面起到拉动作用。
现在,国内应用市场大门打开,我国的光伏制造行业完全有条件自成体系,不受外界干扰,潜心技术攻关,努力降低成本,为多晶硅光伏产业良性发展铺路,使得光伏能源真正成为绿色、经济能源。而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大规模生产的碲化镉薄膜电池的转换效率已经达到12%,令人侧目。目前许多公司是在多晶硅价格最高的时候开始建设或进行扩能的,但目前工程却普遍面临着融资困难等情况。同样是生产多晶硅的企业--四川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公司,也于去年11月起停产实施技改,紧闭的大门里面看不见一个人影,只有簇新而气派的厂房和大楼落寞地矗立着。
由于多数企业存货占流动资产比例一路攀升,而产品毛利率却一路下行,金融机构贷款愈加困难。现在国内开工的多晶硅厂家只剩下保利协鑫、亚硅、瑞能、永祥、特变、大全这几家,其他基本上都停产、破产了。
此后几年,多晶硅在市场不断上演一个又一个财富神话,2008年时一箱30千克的多晶硅,售价一度高达10万元。四川有家公司仅用1年半的时间就全部收回了10多亿元的投资。目前,晶硅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维持在16%,未来可望达到18%左右。据了解,制造晶硅电池所需硅片厚度达到200微米,而制造薄膜电池则是将硅等光电特性的元素沉积在玻璃、塑料等材料上,其厚度往往只有几微米,所以非常节省原料。
可怕的是,国产多晶硅对外依赖度高达95%以上,出口几近消失,产销严重失衡,多晶硅价格跳水在所难免。换言之,高成本阻挡了光伏产业发展。这家企业去年11月开始停产技改,原计划停产时间为半年,到期后又宣布延续停产技改,直到目前停产仍在继续。大多数业内人士也认为,中国多晶硅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地技术革新,开拓国内光伏市场,摆脱只重外销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才能摆脱目前的困境,闯出一条生路。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统计,国内已经投产的多晶硅企业有43家,加上其他一些小散企业,总计在六七十家,如今保持开工的仅10余家,开工率不到20%。前不久商务部发布公告,对进口多晶硅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
一方面是这些分布式电站的建设,以及为吸收这些分布式电源,需要对电网升级,提高智能化水平,直接拉动经济发展。短期内多晶硅的价格难以回升。
今后,从组件到电站建设环节的成本控制将是光伏发电成本下降的重点,其它环节也还有余地,用户侧平价上网的目标很快就能在多数地区实现。而眼下,还能勉强维持生产的企业仅存5家。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也对本国太阳能发电进行补贴,迅速启动了巨大的太阳能光伏市常受欧美市场巨大需求吸引,我国多晶硅行业迅速崛起,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短短三五年时间中国便成为全球第一大多晶硅制造国。而全世界中等水平生产一公斤多晶硅100度电,到组件为止,在电池片上的全程消耗1千瓦需要1000度~1500度。这种内忧外患局面,只能引发国内多晶硅企业不计成本地抛售产品加以应对,其价格走势愈加堪忧。仅以光伏大省江苏为例,今年上半年,该省有7家企业首次公开募股受阻,其中就有3家光伏企业。
专家表示,多晶硅作为光伏太阳能产业的上游产业链,受到终端价格的影响,肯定会受拖累,但是如果通过在技术上的发展,则可以降低成本。此前一个分布式发电项目接入的开支在10万元以上。
完成从晶硅到薄膜的光伏技术转型和升级,将成为我国光伏产业走出困境的突破口。保利协鑫主席朱共山表示:这一技术的突破和应用,不仅填补了国内硅烷气技术的空白,也为今后国家的电子工业、新能源产业提供了高品质、低成本、大规模的原材料供应基地。
产销严重失衡,多晶硅价格越走越低便不足为奇了。众多投资者的大干快上,导致多晶硅产能激增,中国成为了全球多晶硅产能最大的国家,几乎占领了全球的半壁江山,竞争也日趋激烈。
随着PM法多晶硅进入大规模生产,太阳能级多晶硅价格将迅速降低到10万元/吨以下。目前,国内多晶硅厂家开工率极低不足20%。现在,国家电网为利用建筑物发电打开了市场大门,随着技术进步,发电成本下降,利润上升,建造能发电的房子将会变成公民自觉的行动,拥有既是高品质,又能多发电的房子将是今后民众的期望。在光伏产业寒冬之际,整个业界更加认同这样一个声音:只有寻求并开拓新兴市场,吸引新投资,才是光伏企业的求生之路。
因为多晶硅的成本主要在能耗上,降低了能耗,则可以节约成本。目前,多晶硅行业开工率不足20%,九成企业停产,市场均价达到18.58美元/千克,跌幅5.45%。
行业人士认为,整个欧美市场将对我国光伏产品关上大门。硅材料打破国外垄断后,光伏制造业是我国在世界上极少数具有综合领先优势的制造行业之一,知识产权和技术人才积累丰厚,竞争优势明显。
第三重压力:市场启动缓慢,新兴市场短期内难以突破。如果实现,将会使晶硅电池企业承受极大的压力。
因为这不仅是多晶硅企业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也是光伏产业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保利协鑫表示,将在多晶硅制造环节持续进行技术路线优化和新生产技术的开发及应用,保利协鑫可望继续在技术、质量、成本方面保持着全球领先。据统计,今年1~9月份,国内进口多晶硅6.3万吨,同比增长35%,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进口量。行业持续低迷,有的厂家在消化库存。
2011年以来多晶硅的大幅降价,已经使光伏发电的成本从煤电的5-8倍降低到了煤电的1.5-3倍。而这些进口多晶硅产品涉嫌严重倾销。
至2009年底,国内有19家企业多晶硅项目投产,产能规模达到3万吨/年,其中另有10多家在建企业;至2010年,产能已超过10万吨。可见,业内多晶硅企业整合困难重重,这种情况下,多晶硅市场价格乱象还将继续,多晶硅产业的艰难之旅仍漫长。
光伏发电成本何时能够低于火电成本?光伏发电如何能够不再依赖各国政府的补贴而真正进入市场化?这一直是业内十分关注的话题。进口方面,美国占45%、韩国占25%、德国占20%,虽然商务部已对这3国进口多晶硅开展了双反立案调查,但目前来看,进口多晶硅数量不降反升,且价格持续下滑,对国内多晶硅市场带来了不小的冲击。